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记得住乡愁”:新一轮城镇化展望

    
  日前闭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中,“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表述让人不由得遐想:未来的生活方式将发生何种变化?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通俗而深情的话,触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柔情,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软肋。
  “最近十年,我国每天消失80个村落!最近三十年,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民俗专家冯骥才疾呼,“他们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世代积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与习俗、与生俱来的劳作习惯与天人关系、土地里的祖先及其信仰,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性’!”
  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或是一泓碧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现今在一些地方却被“跑偏”的城镇化列车碾得支离破碎,曾经的美丽“乡愁”变成难以释怀的“乡痛”。
  更普遍的,在许多地方,城镇化被异化为“大拆大建大手笔,高楼大厦平地起,各种园区扎堆聚,CBD扮靓GDP”,传统文化却一再被边缘化。
  城镇化不是“消灭农村”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小城镇人口曾占总人口的27%,至2010年已下降到20.7%。
  而对比欧洲农村的城镇化,其特点不是大城市化,而是就地城镇化,即将村庄、村镇改造成具有现代城市生活居住条件,改造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乡村变得美丽、舒适,适宜于居住、生活,供全体国民旅游、度假、居住等。作为最早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国家,英国乡村美丽舒适的居住条件使中国学者林语堂20世纪初就发出“住要住英国乡村”的感慨。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吸引城市市民,从而使农村居民结构发生变革。
  农村的城镇化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但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将乡镇改成街道、将行政村改为“社区”,在管理意义上把“农民”变成“市民”,而是要真正地让农民市民化、非农业化。不可忽视的是,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三个“剪刀差”正加速农村人口外流:福利待遇城镇好乡村差、收入水平城镇高乡村低、生活条件城镇好乡村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破除了这三个“剪刀差”,乡愁才能更有寄托。
  专家认为,要化解“小城镇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满为患”,必须以产城融合为基础,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增强乡村地区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不是每个城镇都要长成巨人
  前几年,各地争相建设超大规模的城市,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让城市的专业化程度很低,各城市同质化、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指出,中国城市的行政级别导致城市发展不均衡。中国有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和乡镇,“层级制的城市行政结构,造成现在小城市很偏枯,而大城市扩张得非常厉害。”
  城镇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人的集聚,但不同的城市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聚集着不同专业的人。一位海归创业者告诉笔者,在中国,要想做好专业,非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不可,在中小城市根本找不到人交流。“本来专业很棒,在小地方待几年以后,技术上就落后了。”
  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预计,中国将来一定会发展出诸多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届时很多大企业会把总部搬到这些小城镇上。
  青山绿水才是最美的“乡愁”
  在狭隘的发展观下,一些农村早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乡”,河流“鱼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这些“后遗症”正加速爆发。
  2009年,陕西凤翔多个村庄因血铅污染事件整体搬迁;2013年,湖北潜江经济开发区污染,村民不堪污水废气污染酝酿搬迁……生命、健康和环境的警钟一次次敲响。
  “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千疮百孔的村庄、污水横流的县乡怎能唤起人们的乡愁?”建筑学家吴良镛说。
  水泥森林林立、大厦鳞次栉比、“堵城”“雾都”接连出现……一些大城市也已不堪重负。统计显示,全国650多个城市中,有近400个缺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已从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仅为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的1/10。
  “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王金南对记者说,“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们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是实现了高度城镇化,环境被破坏掉了又有什么意义?”
  生态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尺度。今后的城市建设,要回到以人为本的本质上去。对于造新城,要从规划角度重新审视,避免破坏生态;旧城改造,也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湖泊、绿地等生态系统保留下来。
  “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态照抄照搬到农村,而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提高生态绿化面积、提高城镇宜居程度,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说。
  城镇化是自然历史过程,可以预见,新一轮城镇化进程将坚持生态文明,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在不远的未来,一大批有传承文化、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将现身于华夏大地。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规划设计协会
版权声明:本网站信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