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住区标准》正式发布
6月19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公告,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主持编制的《绿色住区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批准发布,并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标准的出台也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首次从单体建筑延伸至住区,实现了由点到面的新突破。
“由于绿色住区体系包含了城市公共功能,较之绿色建筑,研究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可利用的资源能源有更大整合空间,进而对绿色城市发展,可持续理念的延伸有更加广阔的发挥余地,因此,对绿色城市建设、绿色社会和绿色行为方式的建成都有较重要的意义。”编制组负责人、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开彦表示。
填补绿色空白
据悉,按照住建部《“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新建绿色建筑将达到10亿平方米,将有100个城市的新建区域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
“当前我国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和体量非常大,但是对于这种大规模的开发从住区层面上还没有完善的指导理念和标准规范”。开彦对记者表示,当前绿色建筑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大多是针对单体建筑,而绿色住区层面的标准此前在国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标准》是人居委整合多方研究力量,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立项课题《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规模住区人居环境评估标准研究》等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历时八年编制而成。
“《标准》一方面汲取了国际绿色建筑和住区评估体系的成果,另一方面充分考量了我国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本土模式,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
记者了解到,该标准包括建设场地整合、城市区域价值、住区交通效能、人文和谐住区、资源能源效用、健康舒适环境、可持续住区管理等章节。主要涵盖了居住环境、资源融合、开放街区、绿色交通、易购商业、人文创新、住区多样性以及提供就业机会等绿色住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旨在使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绿色住区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中,保证市民生活在一个设施齐全、出行便捷、环境美好、品位多样的绿色和谐社区中。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不仅贯穿了绿色住区的全过程,同时也突破了单体绿色建筑的概念,更将物质层面的绿色住区概念,拓展到了精神空间的绿色理念和绿色生活,从这点来说,该标准无疑是超前而又切实可行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金笠铭认为。
绿色住区与绿色建筑“不一样”?
绿色建筑是国际公认的发展趋势,我国绿色建筑标准编制通常是以单体建筑为对象,较少涉及周边的环境、资源、交通等状况。开彦认为,以单体建筑为主发展绿色建筑很快就会发现它的局限性。
“因为大量绿色社会发展目标和文化服务内容是单体绿色建筑项目所不能具备的,定位于城镇住区的绿色建筑的实践研究,将能更有效地实现绿色目标和宜居环境。”因此,《标准》除在内容上涵盖绿色住宅建设的相关指标内容以外,还对城镇住区建设中的绿色规划要素做出规定,分类提出实施措施的技术指标,以提升城市住区的建设品质。
他进一步主张,绿色地产的开发,应更多地从绿色建筑有限性走出来,提升到建筑群体、居住小区,甚至是一座新城、新区的范畴来推进将会有更大的收益,更加有利于绿色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的规划和策划。绿色住区并不复杂,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关键是理念和思维的创新和改变。
而这些创新和改变在标准的条文中得到了体现。记者看到,标准不仅倡导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与现行的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相比,《标准》还特别强调住区的人文传承以及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居住文化的丰富与变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城市的千城一面。这种丰富和变化并不是无序的,而是要到地方文脉中去寻找,要到现代生活的需求中去寻找。绿色住区作为城市的细胞,要对城市开放,要将住区内的绿地资源和服务设施与城市共享,城市与住区成为一个有机体,共荣共生。”开彦告诉记者,过去很多年我国做的大多是封闭式小区,而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小区更像是个“围城”,无法和城市实现融合,共享资源。
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住区沿街的围墙超过18米长,我们会要求它“开窗户”或做艺术点缀,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动就能让住区的美丽景观通过窗户透出来。走在路面上的行人得到的是安全愉悦的感受,而作为城市,给人的整体感受则是人性化和温暖的。
针对当前绿色建筑存在的“重概念轻管理”的问题,《标准》对于全寿命住区建设与运营管理做出了规范,保障建筑功能部位和设备系统节能设计的综合协调与整体设计,突出节能、节水和节材,并注重建设垃圾减量化和既有建筑的再利用。同时主张住区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绿色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相比起各种节能技术的简单叠加,我们更主张建设者‘量力而行’,多采用被动式技术,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配套降低能源消耗。”开彦说。
据了解,根据标准验收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以及加快转变房地产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住区开发建设品质的现实需要,人居委正推出“中国人居环境绿色住区共建项目”示范工作,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接下来,人居委还会根据成果转化需求,编制更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技术手册和范例教材等内容,并从宣传、教育多方面开展工作,推动绿色住区的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时宜 北京报道(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