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时代前沿的改革实践者 ——中冶京诚创建新型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纪实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京诚)是我国最早从事冶金工程咨询、设计、工程承包业务的国家级大型科技型企业,隶属于世界500强中国五矿和中国中冶集团。
从1951年7月创建的鞍钢设计处出发,历经重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院(1955年1月)、冶金工业部黑色冶金设计总院(1956年6月)、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院(1966年12月)、冶金工业部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1978年9月)、中冶集团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1998年3月),到2003年11月改制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至今已走过近70年的光辉岁月。
初心如磐,历久弥新。与共和国钢铁工业一同成长的中冶京诚,始终处于时代改革的前沿位置,在求新中不断传承,在求变中适应时代,由一家事业单位逐步转型为现代化国际型公司,由单一从事冶金工程设计成功转向一家创新型、综合型的工程技术公司。近70年的岁月磨洗,中冶京诚累积为全球500余家客户提供了近6000项工程技术服务,海外业务拓展至27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钢铁工业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工程技术输出的重要参与者。
创建新型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之路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大幕。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推动下,国有企业面临着改革、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时刻,原北钢院也逐步开启了由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转变的历程。
1979年6月8日,根据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勘察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取费试点的通知》,原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试行经济合同取费,单位内部实行产值核算,逐步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为冶金设计院全面推行技术经济责任改革提供了先期经验。随后,国家相继出台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工效挂钩、授予对外经营权等一系列措施,1995 年原北钢院又被建设部列入国有大型勘察设计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一系列改革举措,调动了设计人员的积极性,扩大了业务范围,为企业发展释放了活力。原北钢院抓住改革发展机遇,提出“设计为主、发展承包、多元化经营”的方针,积极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辉煌的业绩。1992年,原北钢院完成国内外合同1000多项,总金额2.5亿元,完成设计图纸多达40多万张,10年间完成的设计项目投资额比改革前30年还多。同年,在国家建设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建设企业评价中心共同组织的“1992年中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评比”中,北京院被评为综合实力百强第一名,大大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随着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改革发展的新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国内企业广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内外部新形势的变化,对传统设计企业来讲,建立符合国际市场规则的国际型工程技术公司是必然选择。2001年4月,北钢院调整领导班子,新成立的决策层认真分析了中冶京诚的优势、劣势和企业面临外部大环境,明确企业的业务定位,为随后管理变革、机制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中冶领导与整体推进下,原北钢院经改制成立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依据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业务范围多元化、经营方式国际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项目管理科学化”的主要特征,在深入分析了国际同类型公司通用的发展模式和国内外钢铁行业的发展前景后,中冶京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创建新型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的抉择。
通过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统筹构建能力体系,到2007年,中冶京诚营业收入从2000年的2.46亿元迅速增长到81.0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4.75%,在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勘察设计企业百强榜首。此后,在历年国家住建部、勘察设计协会等年度排名中,均位居行业前列。
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中冶京诚的改革发展释放了活力和创造力。在本世纪初期的改革中,为了充分发挥以咨询设计为龙头的工程总承包优势,中冶京诚适时打造了科学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并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业务范围从单一的钢铁冶金工程延伸至市政、公路、公用基础设施、建筑、水务等多个行业。
随着中国钢铁工业十年高速发展势头的结束,钢铁行业迈入“寒冬”期,产能过程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作为以钢铁为主业的中冶京诚,也随之启动了新一轮的改革创新步伐。
2017年,在国家大力倡导供给侧改的时代背景下,依据中冶集团“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经营战略,中冶京诚再次聚焦主业,提出“做精冶金、做实市政、发展水务、优化制造、研究增长点”的企业经营方针,开始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考核激励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的优化再造和重新布局。
通过调整优化组织架构体系,整合现有资源,中冶京诚形成冶金、市政、水务、装备制造、房地产“3+1+1”的新业务格局。为适应业务格局的变化,提高管理效率与规范性,公司建立了全新的综合管理体系和项目管理体系,并为各业务板块建立了独立的市场营销、生产组织,同时对公司的职能管理重新进行职责划分和归类,梳理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流程。新的综合管理体系体现了公司的核心管理方略,夯实了管理基础,促使各项业务活动在组织架构内有序高效运行,为公司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中冶京诚以创新与业绩为导向,同步建立与价值贡献和利润贡献相匹配的考核分配激励体系。
中冶京诚以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为目标建立支撑公司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依托工程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总结、传承近70年工程建设行业经验,着力打造符合京诚特色的勘察设计企业数字化和信息化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公司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的迭代提升,形成数字经济下的产业信息化新业态。通过工程数字化(BIM)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了工程设计与设备设计的全流程覆盖,支撑多专业协同设计;通过项目管控平台与职能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横向打通了公司项目与财务、人力资源、协同办公等职能管理,实现了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与公司职能管理的协同,初步形成具备企业大数据资源共享的工程数据中心和管理数据中心;通过数字化交付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了由图纸交付到数字化交付的转变,帮助客户形成数字资产,为客户生产和运维、转型升级提供支撑;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数据资产的采集、分析、整理和再利用,利用信息资源深度分析和业务潜能挖掘,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诊断和提升管理能力,大力推动市场开拓,严控企业经营风险,改革两年来,在“调整、落实、提升”的总基调下,企业经效益明显提升,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利润同比创新高,海外市场实现多个突破,改革取得实效。
三个阶段的改革创新均是在公司经营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出的正确选择,这既是国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个资历最老的冶金设计企业的基本导向要求,也是在中国经济面向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中,中冶京诚在技术、商务、财务、法务等层面建立了一套保证决策的科学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管理流程和企业文化环境,从靠政策吃饭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再到自主创新并对外输出国际先进的工程技术装备,逐步成长为可以在冶金、市政、水务提供全过程、全流程、一站式的工程咨询和EPC服务的国际一流的工程技术公司。
构建创新与人才发展的摇篮
在创立之初,中冶京诚就清醒地认识到,要始终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就必须以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为根本途径确立强大的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为市场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
发展至今,中冶京诚依托技术研究院,整合工程技术所研发室、实验室和测试试验区资源,组织开展基础、共性、重大课题的研究,逐步形成多层次、多专业、多部门协作的“六位一体”的研发模式,采用从方案设计、理论论证、仿真模拟、技术设计、实验研究、试验验证、中试验证到工程化应用的产品开发模式,打通创新和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形成集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北京亦庄研发中心建有 2 个中心、9 个实验室和 13 个试验区;外地已建成用于项目中试和示范的中试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
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冶京诚聚集了大量业内优秀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根本保证。以“用好现有人才、提升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通过建立完善新型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考核评审和激励制度,打通人才成长的通道,为员工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空间,培养造就了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结构合理的一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通过选拔和培养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促进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胜任研发工作的科技开发人才和科技开发管理人才,建立了由业内顶尖技术专家牵头的多个冶金全流程专业化研发团队;聘请合适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指导研发项目,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研发;充分发挥冶金孵化器作用,持续不断地为市政、水务业务输送高级人才。截至2019年4月,公司拥有国家勘察设计大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4人,全国冶金高级管理专家2人、全国冶金高级技术专家4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1161人,有力地支持了公司的科研开发与项目管理。
经过近 70 年的发展,公司在重要领域创造了25项国际和国内第一,多项技术填补国际或国内空白,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在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国家钢铁工程建设的前沿领域,中冶京诚拥有1000-4000m³级绿色高炉长寿技术,是国内容量最大、业绩最多的转炉供应商,是国内唯一能全方位提供全国产化厚板工艺、设备及控制系统的工程技术公司。在技术研发领域,中冶京诚首创世界最大断面Φ1000mm圆坯连铸成套技术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世界最大规格(Φ 219mm)CPE顶管机组,是国内唯一拥有CPE技术和装备的公司,拥有填补国内空白的45m/s国产化高棒和100t国产化高阻抗超高功率电炉等多项科技成果;在新兴市场领域,中冶京诚首创了我国装配式钢制波纹管综合管廊技术、打破了由国外企业技术垄断的高性能低压变频器、首创了承压一体化污水处理短流程技术、BIM技术应用获得全球光辉大奖等;在智能制造领域,公司2016年被工信部认定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实现了国内钢铁企业首套数字化能源管控系统上线运行,智慧管廊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滇中新区智慧综合管廊项目,并入选住建部首个智慧管廊示范程。
截至2018年底,中冶京诚承担了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累计获得专利授权超过1900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3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70余项,主持或参与编制的标准超过320项,被评为代表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最高荣誉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践行建设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成立近70年来,中冶京诚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排头兵”,始终践行为中国、为世界建设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以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肩负起建设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的国家责任”是京诚人矢志不渝、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也是这代中冶人最光荣的使命。
冶金工程业务作为中冶京诚的核心优势和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业务。16年来,中冶京诚在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发力,加快创新步伐,提供全流程钢铁冶金服务;以咨询设计为龙头,做大工程总承包,重点发展绿色化、智能化的冶金装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开拓和深耕海外市场;深度参与一流钢铁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建立和发展冶金运营服务业务。
在国内市场,从总承包的第一个萍钢新建200万t钢铁联合企业工程开始,到北台钢铁公司400万t钢铁联合企业工程获得全国工程总承包金钥匙奖的项目,再到五矿营口中板厂5m宽厚板项目和九钢项目作为自主集成并总承包的最大单项和联合企业项以及新世纪首个沿海搬迁大型钢铁项目——首钢京唐炼钢连铸工程项目,这些辉煌的成绩见证了企业改革发展成功。近年来,中冶京诚围绕全方位解决方案、全过程高端咨询,充分发挥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优势,在冶金工程领域承揽河钢乐亭、纵横丰南两大钢厂的全厂总体设计与相应单元总包工程,承接国内首条castrip超薄带连铸连轧生产线。通过将冶金领域工程技术积淀延伸至市政、水务业务,中冶京诚多元业务取得丰硕成果,业务发展体系日臻成熟,成功实施北京新航城项目、西安综合管廊项目、滇中智慧管廊项目、百靖高速、梧州外环、福州水系综合治理PPP项目等多个重要工程业务。
在海外市场,中冶京诚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寻找市场机会,同时借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战略和国内产能转移契机,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通过社会资源合作等方式,使海外业务扩展到中东、印尼、马来西亚、印度、乌兹别克、白俄罗斯、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韩国、中国台湾等27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8年,在海外项目开发过程中,中冶京诚充分发挥冶金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专家优势,在重点区域深耕细作,利用金融杠杆撬动项目承揽。在马来西亚东钢项目中,成功签约一期连铸机供货合同,通过国内融资成功签订的二期工程总包合同并成功创造了同类海外项目投产最快纪录;成功斩获印度特优棒材生产线供货合同,实现了长材优势产品在印度市场的销售;在越南实现了绿色环保科技产品海外市场销售的突破;印尼喀钢炼铁综合项目首次将中国标准大规模输出到印尼冶金工程领域,充分展现中冶京诚雄厚国际化工程技术、管理实力。
回顾近70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担当与责任始终贯穿于中冶京诚改革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成为京诚人溶在血脉中的基因和品格。尤其是以国际化工程技术公司改革为起点的16年,中冶京诚无论是披荆斩棘开辟国际市场,还是对内改革不断做精、做大国内高端市场,走在时代改革前沿的中冶京诚走过弯路,也更加深知今日的成绩弥足珍贵。在这条通往国际一流工程技术公司的道路上,京诚人也仍将继续在集团公司的正确引领下,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为新时代央企改革发展谱写更加华美的篇章。